感受传统建筑之美,这是一份专属四平青少年的快乐!

马头墙、木雕、坡屋顶、飞檐、黛瓦……在感受江南水乡独特之美后,同学们开始沉浸式拼搭乌镇的建筑模型,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

9月15日,在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科普创新屋,同济大学建筑系叶心成博士为辖区内青少年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搭建历史,古建营造”的建筑科普活动,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场古代与现代、专家与青少年的碰撞交流,让这个秋日午后别样热闹精彩。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借助这次机会,想与社区的学生们分享一些传统建筑的构造和运用,让他们在生活中对身边的建筑感兴趣,埋下一颗种子,这就是我们做建筑科普的意义 。”叶心成围绕着江南水乡建筑中美誉天下的乌镇建筑展开话题,借助图片、视频资料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设计建造思路,,并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匠心独运,从一砖一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后,科普创新屋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耐心讲解模型拼搭的顺序和注意事项,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查看图纸,认真地研究模型的拼装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拆、拼、插、黏,仔细研究、细心探索,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将一张张木板材料搭建出小桥流水、乌蓬小船和轩榭廊坊等乌镇建筑景观。“刚刚看视频就觉得乌镇很美,现在通过自己搭建,更直观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古镇的魅力。”同济小学三年级学生梁木子说。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对青少年人文历史教育和建筑科普教育,引导他们多动手、多实践,既能挖掘青少年对古建筑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又能培养他们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次模型制作的手工课程之前,不少同学都是没有接触过模型制作的,但是在老师的帮助带领下,整体完成的都非常不错。”街道工作人员说,“这次科普活动,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让社区青少年在动手中更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过程,接下来,我们也将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丰富辖区青少年的课余生活。”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积极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教育普及功能,同时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资源,以“资源+服务+社群”的模式,致力于打造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宣传阵地,形成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此次活动便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