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从金字塔到悉尼歌剧院,全球建筑史诗尽收录于此

 杜甫先生在一千多年以前已经为天下寒门人士的居无定所担忧,他这句诗词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呢?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流传了不少耳口相传的道理,我们听得最多讲得最多的就是安居乐业了。而日常生活重点“衣食住行”中,居住的地方也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要素。

由此可见房子在人民心目中一直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看历史资料得知,原始人是住在洞穴里的。人类文化发展这几千年间,不仅是身体上、语言上、行动上进化了,居住的地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在城市里随便放眼四周都是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

放假闲着无聊跟小孩子一起玩耍,突然小侄子指着对面新建的商场问我,为什么那个房子跟我们住的这个看起来不一样的?

有时候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已经失去了好奇心,城市建筑看多了,在我们看来好像就是这样了。无非就是用的颜色不一样,或者外观设计不一样,各有各特色吧。

不过仔细思考,即使同样的楼盘,每栋建筑的结构因应实现用地来因材施建,确实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更何况是全球发展了几千年的建筑史呢?

细想之下世界各地很多吸引我们去旅行的地方,都有着各自特色的著名建筑,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总能想出并建造出不一样的建筑物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翻看了由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狄龙编写、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剖面图大师比斯蒂绘制的《建筑的故事》。

这本《建筑的故事》不仅用精美的图解给我们讲述了房子的进化史,还深度剖析了16座举世闻名的建筑是按什么逻辑、什么设计原理来呈现的。


看完了这部全球建筑史诗记载,之于我,最有收获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01| 建造房子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安居

“我想要一栋小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信不少女生电视剧看多了都有做过这样的美梦。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大多是由钢筋、混凝土、水泥等材料建造的,经过现代社会的风雨洗礼都依然安然无恙。

但人类社会的起源,原始人还没有工具去伐木或者切割岩石,也还没有炼造钢筋混凝土等智慧,所以刚开始原始人只能住在洞穴里。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人类的大脑善于思考。

据《建筑的故事》描述:“后来人们发明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建造房屋,在森林中人们砍下了高大挺拔的树林,将圆木一根根叠成墙壁,建造成木屋。他们发现,如果让圆木在墙角交叉重叠,墙壁就会更加坚固。”


住在森林附近的人可以建造木屋,那住在海边和沙漠的人呢?他们是怎样堆沙成屋的呢?

《建筑的故事》是这样写的:“住在海边和沙漠里的人们找到了用泥巴来建造房屋的办法。他们不是把泥巴堆成一堆,而是把它装进木模具里,在阳光下晒成砖块。人们很多搞清楚了怎样垒砖可以使墙壁更为坚固,还会将泥巴抹在外墙上,防止砖块在阳光的炙烤下开裂。”

看着这些进步,我不由得慨叹古人的智慧。而且古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高科技的干扰,他们真正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专注眼前要做的事情。

我们小时候学历史,学到万里长城的建造,书上说的是古人把砖一块块地背上去建成的。

当时不但觉得不可思议,还感慨古人那份毅力。关键是前人完全靠身体力行去打造的古建筑,却真正能做到无坚不催。就像万里长城,历经了那么多年风雨的洗礼,还是那么牢固地守卫着我们的首都。


02| 建筑是随着创新发明来发展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项新发明都需要一种新的建筑来为它服务。人们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发明,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建筑—这些前所未有的建筑也会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成就。”—《建筑的故事》

以前学英美文化的时候,总是好奇为什么英国的房子会有烟囱的设计。

看了《建筑的故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英国太冷了,他们习惯了在屋子里烤火取暖,但是老房子还没有玻璃窗户的设计,在屋子里烤火烟排不出去很容易造成火灾。所以烟囱就是为了在屋内烤火排烟用的。

随着工业革命以后,发明家们迅速发现了多层玻璃不仅可以隔音、还可以抵御寒冷;电力发明以后,不仅房屋不需要再靠点火照明,电梯也应运而生了。

建筑设计师也伴随着各种新的发明,不断地改良对建筑物的设计。

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意大利地区的罗马人甚至已经发明了中央供暖系统—他们将地板抬高,架在支柱上,然后在地板上吹送暖风,为房间带来温暖。

时至今日,我国北方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已经预先把供暖设备做好了。南方也有不少怕冷的朋友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效法古罗马人为房子安装地暖。


03| 从埃及金字塔到悉尼歌剧院,建筑是想到就能做到的

关于建筑,我还记得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一直以为所谓的江湖都是虚构的,所谓的武林高手都是夸张的,更不用说书中提到的各种神乎其神的本领了。

在《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先生描述黄蓉从小居住的桃花岛是按伏曦六十四卦的方位阵形建造的,如果没有研究过这个方位算数的人进去了就好像在走迷宫一样,怎样转都出不去。

当年看到这一段我是怎么都不相信还有这种操作的。

但是前两年我去了趟新疆,在去一个草原的路上途经一个叫八卦村的地方,当时看介绍有说八卦村在空中看就像一幅八卦图,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领或者没有按照地图的指引走,是很难走到目的地的。

看到这介绍我就立马想起金庸先生所写的桃花岛,于是当晚冒着大雨开车进了八卦村。说来现代的导航也着实厉害,我们按照行车导航的指引顺利地找到了预订的酒店。

但是入住以后想在村里走走顺便吃个晚饭,走了半小时却发现又绕回酒店了。问了当地工作人员,才知道我们没按八卦的方位来走,一直在绕圈。

在八卦村住了那一晚以后,我着实不得不佩服古人建筑的智慧,更加佩服的是金庸先生的见多识广。


《建筑的故事》书中介绍了古今中外16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从法老时代的左塞尔金字塔开始,讲述了一座座放到现代听起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建筑物。

一直生活在尼罗河边上的古埃及人,信奉法老是他们强大的国王。

左塞尔法老是古埃及最伟大的国王,有一天他走到沙漠里,突然想到山不会死亡,岩石不会粉碎,人生短暂,而山石可以永恒矗立。他何不为自己建一座石头陵墓呢?

就这样,在当时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下,金字塔建成了。直到现在,我们去埃及旅行时,仍然惊叹于法老的权势和财富。左塞尔的决定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人生有死,石头永存的道理。


在诸多建筑中,最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莫过于矗立在悉尼港上的悉尼歌剧院了。

早在1955年,澳大利悉尼市就发起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当时收到了32个国家共233件参赛作品,但几乎所有稿件都令评委们感到失望。

评委们期待的歌剧院是要矗立在悉尼港上,依山傍水,脚下是碧蓝的海水,身后是青翠的山峦。众多参赛作品中只有丹麦人约恩.乌松的手稿比较符合他们的愿景。

约恩的作品是一张由钢笔勾勒的草图,没有任何示意图和平面图。这幅作品线条灵动、形象,展示的建筑像在港口停泊的帆船,又像鸟儿甫落地时展开的翅膀。

当时评委们都觉得这张草图展示的不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而是一首诗。虽然评委们都没有把握这样的设计能真正建成实物,但经过两年的争论,还是把设计竞赛的获奖授予了约恩。


真正建造悉尼歌剧院比想像中要困难,约恩设计歌剧院的外观是以帆船为蓝本的,但如何才能将约恩的精致帆般建成现实中的建筑物呢?

工程师们通过电脑来计算屋顶“壳”片的曲度,但是这些“壳”都是不同的形状,没有人能够做出实际的混凝土铸模。他们最后将同一个球体分成不同的“壳”片,来解决屋顶的问题。

后来历尽各种艰辛,悉尼歌剧院终于在1973年落成了。

当人们看到悉尼歌剧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刚落在沙滩上的鸟的翅膀,大家终于明白约恩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了,因为他意识到歌剧院被悉尼环绕,所以它不能有一个明确的下面、背面或者屋顶,它要像一个雕塑,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很漂亮。


结语:

正如《建筑的故事》中说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值得细说的故事。”

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块或钢架,因为每一栋建筑,无论大小,都承载建造者的梦想。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房子已经不再单纯是追求“有瓦遮头”那么简单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园是辛劳工作以后温暖的避风港,愿更多的建筑设计师继续在创新设计与宜室宜居结合多下功夫,让我们都能生活在梦想的家园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