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建筑史上最神奇的建筑组合——田螺坑村

 青山环绕的山坳里,溪水潺潺,梯田层层,青草依依,花香四溢,虫鸣鸟啼不绝于耳;顺着高低开合的地势,在青山翠竹桃花环抱之中,一座座夯土版筑的土楼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点缀在这里的山谷旁、田野上。堡垒式的外观和粗犷宏伟的构造,如一幅饱蘸历史沧桑的壮阔画卷,又似一首凝固了的浑厚乐章。土楼,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建筑。


客家土楼中,组合最奇特的,谁都会说是书洋乡田螺坑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位于漳州城西99公里处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由一幢居中的方楼和环绕的一幢椭圆楼及三幢圆楼构成,从上往下看,宛如一朵怒放的梅花。此楼群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在此繁衍了24代人,被称作是人类建筑史上最神奇的建筑组合。


土楼其实并不特别,它只是山中民居的一种,类似于城堡,邻居住与防侵略的功能。过去南方偏僻山区土匪盛行,乡民无法抵御,于是同族人或大户人家共同兴建土楼,用厚达一米多的土墙垒起三至五层楼高的城堡,整个土楼只有一个出口,在当时的情况下,几十公分厚的沉重的木制大门一关外人便无法进入。土楼的窗户都很小,除了采光和透气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枪眼可对外攻击。圆形的土楼里,沿墙环形修筑房屋,中间是可见天空的天井,有的建有家族的祠堂,水井也多在天井里。


田螺坑土楼群的五座土楼是历经几代人才建起来的,前后时差百年。相传清朝中期,一名黄姓的永定人来到这里放鸭子,他的母鸭吃了山脚下“小田坑”的田螺,每天能下两个蛋,于是他定居下来。天长日久地生息繁衍成一个自然村。因盛产田螺,此地便有了田螺坑村的叫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田螺坑村的先民于清嘉庆年间建起了第一座四角楼——“步云楼”,之后它的四周又有了“各昌”、“振昌”、“瑞云”、“文昌”四座圆楼。其中,3层96间的文昌楼因受地形限制,建成椭圆形楼,这是南靖县内唯一的一座椭圆形楼。整个田螺坑土楼群背山面谷,造型酷似梅花,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溪流、大路绕于其前,景观奇异。最奇妙的是:一切并非事先刻意规划,完全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土楼的建筑材料——红壤土中加入了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据说这是客家人的独创方法——为的是加强粘性。采用以生土为主的建筑材料,再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糅合、春压、夯筑而成。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都是灶间,做烧饭、用餐和会客这用;二层则是仓库,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杂物;三层以上是居室,也只有从三楼开始,才对开一孔小窗。所有的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紧紧地连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或者一个巨大的”回“字。每座土楼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清晨,在轻纱般的薄雾笼罩下,土楼在林深处若隐若现。沿着青石板路缓步上行,一路上碰到的山民都十分的友好。清风轻轻拂过面庞,却吹不散怀古的幽思绵长。走进古老的田螺坑土楼中,被岁月熏黑的旧楼板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高悬在楼道和木柱上的青葱菜籽、竹编箩筐,或互倚,或列队,或想望,随意中构成了土楼人家自然的装饰;凌乱的瓦砾,晾晒的衣物,在庭中悠闲漫步的鸡鸭,拎着水壶放到煤炉上的老者,则让人触摸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平俗生活的脉搏。楼外一片葱葱郁郁、鸟语花香。田螺坑村的人拉信奉天人合一,将起居生活和耕作跟周围结合起来,自然融洽,把建筑融合到了自然里。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