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深圳城市记忆|老建筑应在妥善保护的同时开发利用

 深圳新闻网讯 昨日本报报道了上海宾馆、南海酒店等著名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述深圳老建筑的故事。

在深圳,除了上海宾馆这些著名的建筑,还有其他融入历史年轮,在深圳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建筑,比如晶都酒店、深圳市体育馆、寰宇大厦等等,她们有的象征深圳发展的辉煌历程,有的透露出历史日常的温情底蕴。

这些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老建筑保留着深圳的过去,守望着深圳的未来,除了知道她们的过去,我们同样应该思考她们的未来。

深圳老建筑留下珍贵记忆

总重1500吨的屋顶系统,用8个500吨级千斤顶同步整体顶升一次成功,属国内首创施工工艺;由国外引进的中央空调系统,从座位下送风……1985年,上海宾馆对外开放的同年,深圳市体育馆也拔地而起。

这座造型宏伟、通体呈银白色的建筑为深圳拿下首个“鲁班奖”,在浓绿的笔架山映衬下,分外鲜明。

走进深圳市体育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墙上挂满了体育馆的珍贵历史照片。第八届亚乒赛、第六届全运会艺术体操比赛、轰动全国的比基尼健美比赛……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的大型体育馆屈指可数,那时候建成的深圳市体育馆,是当时国内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体育馆,几乎深圳所有的大型演出和赛事都在那里举办。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股健美运动的热潮席卷全国,健美女将身着比基尼,给那个年代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然而,鲜有人知的是,热潮的背后是深圳“敢为人先”的精神。

1986年,中国刚刚被接纳为国际健美协会的第128个成员国。为了与国际接轨,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锦标赛增加了女子项目,为了更直观地判断选手的肌肉发达程度和肌肉线条,女子运动员被要求穿比基尼参赛。

在那个还算保守的年代,这个规定一出,全国上下哗然,一时间找不到一个敢申办的城市。

1986年7月,深圳市体委向国家体委提交报告,请示申办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锦标赛。

做出承办的决定,深圳经历了一番挣扎与思索。

当时,赞成的人认为这可以扩大城市影响力,而反对的人则表示这会招来非议。

时任深圳市体委群体处处长的陈均儒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到,当年内部讨论了几次,后来还是体委领导拍板:“经济特区嘛,还是要敢闯!”

1986年11月28日,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锦标赛排除万难,终于在深圳市体育馆如期举办。

谁都没想到,那一届有60名女运动员参赛的健美赛,火爆非常,3天7场比赛,10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了200元。这届比赛甚至入选了1986年“全国十大新闻”。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比赛竟成了外界判断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3天比赛还没结束,国外媒体就已经据此得出结论:民众支持开放的中国,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

从1988年到2000年,深圳市体育馆迎来最辉煌的时期,从明星演唱会等各类文化活动,到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深圳市体育馆一直走在最前列。小小的场馆,承办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文体活动。

直到2000年初,深圳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深圳市体育馆才逐渐走向沉寂,默默与往日的辉煌挥手告别。1985年开馆以来,她陪着深圳人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给许多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像市体育馆这样有着历史底蕴的老建筑,在深圳还有许多。

在深圳市城市促进中心官方网站上,有一份深圳老建筑的地图,随意点开地图上的一个点,就能看到该建筑的简单介绍。

寰宇大厦,1988年开业,原内设的免税店、寰宇食街等是老深圳人的重要购物和休闲场所。其六边形凸窗、茶色玻璃幕墙配咖啡色铝合金窗框,都是当年的典型风格。

深圳迎宾馆,1988年开业,早年到访深圳经济特区的高级领导人均下榻于此。

东湖丽苑,竣工于1981年,是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

部分老建筑因改造而消逝

“这些早期的建筑,从历史层面来说,往往蕴含了不少深圳人的城市记忆,在市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另外也是代表了经济特区蓬勃发展的一个形象。”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创建负责人黄伟文表示,没有这些老建筑所作出的贡献,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就不完整。

黄伟文1994年来到深圳,一直从事着城市规划和建筑研究的工作,是哈佛设计学院Loeb Fellow学者,也是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虽然这些老建筑是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载体,但如今很多人已不知晓这些老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老建筑因改造而消逝,这些城市历史与记忆或将不被后来人所了解。

2004年,有深圳酒店业“黄埔军校”之称的深圳湾大酒店被拆除,仅主楼外墙被保留。

2016年3月,“南山地标建筑”南油酒店在闲置了11年后,开始拆除。

2018年8月5日,在承办完国际篮联3对3篮球赛后,深圳市体育馆全面闭馆,将进行提升改造。

在2018年初的深圳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黄伟文提议关注深圳“短命建筑”,他认为,轻易拆除老建筑会让起步阶段的建筑文化无处可寻。提案发出后,有专家呼吁应当重视城市旧建筑的保护。

黄伟文表示,深圳消失的早期有名建筑中,有老文体中心、深圳湾大酒店、兰光大厦、迪富宾馆等。“轻易拆除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规律,产生的建筑垃圾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黄伟文说。

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深圳城市年轻,历史资源本就匮乏,所以近现代包括当代一些建筑应该得到保护,我们要意识到,如果忽视历史老建筑,将来我们会后悔。”

新老建筑可以共存

在黄伟文看来,新的建筑完全可以和老建筑共存。对于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黄伟文举了金威啤酒厂、华侨城厂房和蛇口玻璃厂3个成功案例。

“金威啤酒厂的业主起初要拆掉老厂房然后做高密度开发,通过开放的设计工作坊,我们当时找到了一种解决对策:多地面分层开发。把地库拔到地面层,这样老建筑就可以充当地库和基础设备层,通过这种叠加的开发完全可以保护已有的价值资产。”黄伟文说。

此外,原华侨城厂房和蛇口玻璃厂也都通过叠加和并存的方式,华丽蜕变成了创意产业园,变身城市新景点。

“像晶都酒店这样的老建筑质量更高,至少用100年都不会有问题,而现在才用了30年,也就是生命周期还不到三分之一。这样的高楼不管继续是做酒店还是做办公楼都可以。”黄伟文说。

在不拆除老建筑的情况下发挥她们的新作用,这一直是黄伟文和他的团队在做的工作,“很多老建筑还处于‘青壮年’时期,可以利用旁边的空地建设新建筑,只要改变一下开发、设计的思路,很多地下开发、停车场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解决。”

胡野秋也举了其他城市的例子,“在老建筑保持全貌的情况下,可以在其前后左右建新楼,把老建筑围在中间,既保留我们对历史建筑的纪念,也不影响新建筑的使用。香港就有很多老楼旁边挨着新楼,很多都直接贴着、直接靠着,非常常见。”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确不可能保留所有的老建筑,但如果能更合理地规划,也许就能实现过去与将来的交汇,在实现城市升级改造的同时,也为后来人保留一份深圳的历史文化记忆。

当今的深圳,如何处理保护历史建筑和建设现代新城的关系,如何在优秀老建筑文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城市文明,引领市民迈向城市现代化的新高度,是我们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市民都需要直面和思考问题。(周婉军 实习生 张芷旖)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