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风环境 让建筑更“坚挺”

  3月4日15时30分,江西省南昌市昌北机场遭雷电、大风、强降雨天气,其T2航站楼入口区域部分屋檐装饰材料被大风掀落。据江西机场集团官方微博通报,事发时机场阵风超30米/秒,约为11级风速。
此次事故的视频在网络上颇具话题性,一些网友称这是豆腐渣工程的体现。事实真就如此吗?难免有妄下结论之嫌。笔者从江西省气象局了解到,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是江西有气象记录以来风速最大的一次。地处内陆,遭遇接近台风量级(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12级)的大风,难免出岔子。但同时,此次事故也在向社会敲响警钟——重视风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风载荷是作用于结构上的重要载荷之一。近地面的风速、压力和方向,与建筑物的外形、尺度,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周围地形地貌有着很复杂的关系。在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建筑物周围某些地区会出现强风,导致悬挂物坠落或将行人刮倒,类似事故并不鲜见。因此,重视风,重视建筑风环境评价已是箭在弦上。
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城市在建造房屋前进行风环境评价,不仅是对后续可能产生的隐患提前考量,也体现出气候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政府便要求在建造一些体量较大的建筑物之前要进行风环境评估。而在我国,近年来各类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如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有多少在建造前期进行过风环境评价呢?结果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建设方对建筑风环境的认识不充分。
对此,笔者认为,应制定政策、细化标准,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部门联动,研发新技术、推出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公众居住环境、巩固百姓安康。比如,将建筑风环境评价纳入建筑验收合格标准之一;气象与住建等部门加强合作,共享风观测数据,或协助进行建筑风环境评价;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公众特别是建筑方关于建筑风环境的宣传与科普,使其建立感性认识并予以重视。同时,广泛集纳并集中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研发出成本更低、结果更精确的测量方法,使其以“低门槛”融入社会、以“精准度”服务建筑,并争取以后续的“零损失”取信于公众。

相关产品

评论